通化县人参文化历史悠久,据记载, 400年前在通化县境内已经有人开始采野山参。据当地的参把头介绍,参民采野山参时,发现一棵大的人参时,便系个红绳,摆上三块石头,插上几支烟,跪地磕头后才开始挖参。每年阴历3月16,当地参民都会按照传统习俗祭拜老把头,这独特的传统也一直流传至今,逐步形成独特的文化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通化县延续采参历史的同时,开始了种植人参,这在吉林省内也算较早。参农采集野山参的种子,在原始林子里栽种园参,参农用木板做棚子将参地围起来,防寒挡雨,人参栽培从最开始的不到一亩地逐渐发展壮大。不过当时没有科学技术的指导,选地靠运气,选好了便能大丰收,选不好就可能血本无归。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先进理念的不断引进,人参栽培已慢慢由过去的靠天吃饭、单打独斗逐步向依靠技术、科学管理的规模化发展。
参把头见证种植业发展变革62岁的高德志作为当地的参把头,对通化县的种参情况如数家珍。他见证了通化县从最初的种植园参到种植林下参再到发展平地参的过程。他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原始林地,保护生态,通化县的参农们从三十年前开始种植林下参,为了扩大规模,近十年来,又开始尝试种植平地参,而他就是其中一个。 1981年高德志开始在山上种园参,每年秋天,九十月份,高德志便进山种参,一待便是一天。当时为了保护人参,冬天防寒,雨季防雨,便用蒿子秆做的帘子、两层塑料布、油毡纸叠加做棚子,一点光都透不进去,虽然很是费事,但在当时也算是最好的防护措施。 1986年高德志开始在金斗乡北沟村七队种林下参。当地有一块以前种过人参后来却无人耕种的地,为了不使地荒下去,更为了种人参的历史和技艺可以传承下去,当年秋天,高德志买了200多斤种子,带领三十四人,足足干了三天,在所有能种林下参的地方都刨坑种上了人参。早上七点多就上山,晚上六点多才下山,中午饭每人一个麻花。“十多年后,人参慢慢长大,我也没去采,我只是想给山上留下点东西,不能让人参绝迹了”,作为一位老把头,高德志对赐予人参的大山充满感激和敬畏。
种植人参近几年,高德志也开始种植平地参,其实早在20年前,高德志就尝试种了十亩地的平地参。由于附近苞米地的农药漂移,种的人参都死了,损失了五六万元,这让高德志认识到种植技术和大规模集约化种植的必要性。近五六年来,通化县成立公司的种植大户越来越多,由于政府的支持,现在人参种植的前景越来越好,也让他们更有盼头。金斗乡北沟村的养参大户孙茂军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种参大户带动人参种植规模化发展走进孙茂军的办公室,就像走进一间小型的人参陈列室,这里摆放着不同年份的人参、西洋参,孙茂军会极有耐心地讲解这些人参的不同。就是这样一个高大魁梧的中年汉子,一个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成农民企业家,更是带领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孙茂军介绍,在他年轻的时候,村里已经有人在养参,而且家里过得很好,这让孙茂军的心理起了变化,他并不想像父辈一样靠种地为生,但想养参就得有技术。1985年,18岁的孙茂军来到通化县特产总公司工作,肯于吃苦,又善于学习和钻研,很快他就成了公司的骨干,这也让他对养参有了一定了解。2003年,他注册成立了通化茂盛生态农业经济有限责任公司,与村里签订了承包经济沟的合同,孙茂军投入自己全部的身家开始发展林下参。在选地方面孙茂军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为了保证人参质量,他每周至少两次带着技术人员上山观察人参的生长情况,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培养人参种了多年的林下参后,出于保护原始林木、缩短种植周期的考虑,2010年,孙茂军开始决定种平地参。发展平地参因为失误率较高,曾让养参人望而却步,没有经验可循,孙茂军对于选地更加谨慎,既要考虑土地的坡度和酸碱度等因素,还要定期给土地消毒、施用菌肥。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一旦失误很难弥补。2012年10月份,孙茂军的第一批平地参才进行播种,从选地到四年生人参出土,六年的时间需要花费35000-40000元,光有投入不见产出,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这期间所承受的压力只有养参人自己能体会。 一提到人参的栽培,孙茂军的双眼就变得格外有神。2016年孙茂军的第一批四年生人参顺利出土,平均重量都在60克,最大的有200克,这让孙茂军一直悬着的心放下了。2012年,孙茂军的种植基地被评为吉林省长白山人参原材料基地,在当时这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褒奖,2014-2016年又连续三年获得此殊荣。“质量有保障,销路就有保障”,这是孙茂军最常说到的一句话,因为过硬的质量,孙茂军的养参基地已经跟集安的一家参厂达成协议,进行订单式生产。如今,孙茂军的人参已经不愁销路。 刚开始,很多人不看好孙茂军的平地参,等到他成功后,附近的村民都慕名前来向他学习,他也毫无保留地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他们。部分村民由于家庭比较困难,买不起种子,孙茂军便无偿向他们提供。
养参大户孙茂军发展顺利的孙茂军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2013年他成立了通化县金利人参种植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有两个养参大户已经独立开了公司,还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村民可以自由选择合作模式,如果想要自己养参,孙茂军就帮忙检测土质,提供种植方法,与农户签订合同,符合标准的人参就由公司收购,确保人参的销路,将原本农户需要承担的风险转嫁到自己身上;不想自己养参的村民也可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公司,参与管理,利益共享,在人参出土的月份村民还可以到公司来打工,按天计酬。一个女工每天报酬为100元,从每天的4月中旬到10月末,工作150天左右,能获得15000元收入。最忙时,公司每天则需要至少100位工人。半年时间,孙茂军就解决了百余人的就业问题,村民守家在地,收入增加,跟着孙茂军干的动力就更足了。这样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统一,质量也就有保障,市场前景广阔,周而复始,形成了人参种植的良性循环。 2016年,通化县有5处种植基地被评为吉林省长白山人参原材料基地,金斗乡就占了3处。人参种植业不断提升人参品质据了解,通化县是国家批准的14个“吉林人参”原产地地域保护县之一。非林地人参种植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通化县西南、西北部乡镇,包括快大茂、大泉源、西江、富江、英额布、光华、兴林、金斗等乡镇。目前,通化县人参留存面积为5.6万亩,鲜参产值1.28亿元;其中林下参留存面积为4.6万亩,鲜参产值为1000万元;园参留存面积为1万亩,鲜参产值达到1.18亿元。通化县人参种植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显著提升,以万通药业上品参业公司、通化茂盛公司、康美大地参业、德志公司、真源参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非林地人参种植企业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种植模式,提高了非林地人参标准化种植水平和人参产业规模化发展。近年来,通化县委、县政府始终对人参种植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在积极谋划人参产业发展方向和稳定园参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鼓励发展非林地人参种植,全面提高和推广人参标准化种植,进一步提升了人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