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把药当补药吃,还是把补药当饭吃,都万万不可。对人、对畜,皆如此。
中国农业农村部上月发出第194号公告称,根据《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并对相关管理政策作出调整。
按时间表,自明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兽药生产企业停止生产、进口兽药代理商停止进口相应兽药产品,此前已生产、进口的相应兽药产品可流通至2020年6月30日。同时,自明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此前已生产的商品饲料可流通使用至当年底。
事实上,此前农业农村部还公布了《关于2018—2021年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农科院方面对此政策调整解读认为,饲料药物添加剂本质上是抗生素,必须规范使用,饲料“禁抗”、兽药“限抗”已是大势所趋。
【“食品”添加剂,达多少比例】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药物添加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就开始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规模化养殖、解决温饱问题做出了贡献。
不过,时至小康时代,为了提高养殖密度扩大生产,抗生素作为养殖动物的饲料添加,成了它们口粮的“食品添加剂”,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滥用现象。研发并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的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教授,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分析世卫组织数据可知,中国抗生素用量约占全世界一半,其中农牧业消耗的抗生素比重过半。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只有约不到30%的饲料不含抗生素。据了解,目前欧盟已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美国已确定添加抗生素饲料禁止流通的具体时间。之前,我国也开始执行《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部署,此番在饲料和兽药中相关停产停批,是有序实施、按步推进。
【除动物自身,还危害什么】
正如人类抗生素滥用造成的危害,含抗生素饲料对动物自身保持健康生命力并不利,也是不可持续的。张元兴表示,这将助长相关农畜产品,在其体内肠道等处产生耐药抗性的病原菌,也就是所谓的“超级细菌”。在强调绿色、有机等理念的当下,常吃抗生素的养殖动物,所产的肉、蛋、奶等,也间接影响人类饮食品质。
更进一步,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化学疗法”,正对生态环境产生深层次影响。因为养殖动物体内抗生素积累不仅可能传递给人,也可能通过其代谢排泄等流入周边土壤、水源等,导致自然界菌群失调,伴随出现耐药菌等微生物。总之,“药物饲料”对食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都造成严重的风险隐患。
对于养殖动物,药、食并不同源,若它们真生病了,也得按国家目录规范使用抗生素治疗。至于在饲料中添加中药来替代抗生素,张元兴持审慎态度。他表示,与人体服药原理一样,中药并非全无毒性,不等于绝对安全,作为饲料添加也应加以充分科学论证。目前,国外利用免疫刺激剂添加,在整体上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帮助其防病抗病,不失为安全有效之举。
【肉类消费市场,影响几何】
市面上,不少“含抗”饲料,都打出广告,宣传牲口吃了不生病。那么,饲料“禁抗”之后,畜产品产量会否下降?同时,价格会否大幅提升?
事实上,预防疾病绝对不止药物饲料添加剂这一种途径。现实中,一些养殖户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养殖管理水平,于是才通过大量用药防止疫病产生和传播。当明年新规大限来临,科学管理养殖业务,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预防保护等,同样是替代抗生素方案之一,也是保质保量发展现代养殖业必需。
张元兴认为,其实国家层面一直采取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措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势头,这一次更是动真格、放大招,行业方面也希望加强监管、严格执法。从肉畜生产的规律看,其生产周期并不很长,比如一年半载之内,因此对上一代养殖动物的生理影响不会传至下一代,后代产品自然调整并适应新的饲料摄入结构,这一切对肉类消费市场带来的波动也不会比想象得大。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